植牙後原本期待恢復正常咀嚼與自信笑容,卻因牙齦發炎症狀再度陷入口腔不適,實在令人挫折。
許多患者常忽略初期紅腫、輕微出血等牙齦問題,直到出現牙齦發炎發燒、流膿或口腔異味時才驚覺事態嚴重。
特別是已植牙者,更應警覺這些症狀是否暗示「植體周圍炎」的風險。
那麼牙齦發炎要看醫生嗎?
答案是肯定的,越早處理越能守住植牙成果。
萊德美學牙醫診所將從牙齦發炎的症狀、原因、風險與照護全面解析,協助你認識牙齦發炎如何治療,並教你如何預防發炎再次找上門,守護植牙健康,讓你的笑容不再被口腔問題打敗。
牙齦發炎有哪些症狀?植牙患者該特別注意什麼?

在門診最常聽到的問題之一是:「醫師,我怎麼知道自己的牙齦只是普通敏感,還是已經出現牙齦發炎症狀?」
事實上,牙齦是一種高度血管化且富含免疫細胞的組織,只要局部衛生稍有疏忽、細菌大量孳生,就會以發紅、腫脹、出血甚至化膿的形式示警。
對於曾接受植牙手術的人而言,更須隨時警覺這些微小變化,因為植體周圍沒有牙周膜緩衝,一旦感染往往直接侵蝕骨質,導致植體鬆動。
從輕微紅腫到牙齦流膿,都是警訊
最初期的牙齦發炎症狀往往只是刷牙時流出淡粉色的血水,或偶爾感到牙齦癢、灼熱。
若未立刻改善清潔,24–48 小時內即可見到明顯紅腫,牙齦乳突區域邊緣變得圓鈍,失去健康牙齦應有的「橙皮紋」外觀。
接下來可能出現自發性流血、口臭、壓痛,再嚴重則會形成牙齦膿包,擠壓時流出黃白膿液,甚至誘發低度發燒。
對植牙病人來說,只要在植體周邊看到膿點或流血,就不應再觀望,因為這可能代表骨整合區域已遭細菌突破。
牙齦發炎發燒是感染擴散的表現?
並非所有牙齦炎都會引發全身發燒,不過若體溫持續超過 37.8 °C,常暗示感染蔓延:細菌及其毒素進入血流,誘發免疫系統產生大量介白素與發炎介質。
尤其植體周圍組織血流相對豐富,一旦病灶未被局限,可能發展為蜂窩性組織炎,甚至併發顎骨骨髓炎。
臨床會建議立刻拍攝 X 光或 CBCT,檢查是否已有骨質陰影或骨吸收跡象,並及時給予全身抗生素及局部清創。
植體周圍發炎 VS 一般牙齦發炎有何不同?
下表整理兩者差異,方便快速判讀。
指標 | 一般牙齦發炎 | 植體周圍發炎 |
---|---|---|
起因 | 牙菌斑堆積、牙石刺激 | 菌斑 + 植體螺紋死角、黏著脫離 |
疼痛 | 多數為輕度或無痛 | 可從輕度脹痛到咬合痛 |
出血 | 刷牙即見血,按壓易出血 | 與一般牙齦炎相似,但常伴膿液 |
X 光 | 骨高度大致正常 | 可見垂直或杯狀骨缺損 |
進程 | 只要加強清潔可逆轉 | 進展快,3–6 個月即可致骨吸收 |
治療 | 洗牙、牙周治療即可 | 需專業去污、雷射或補骨手術 |
牙齦發炎要看醫生嗎?植牙後更不能拖!
即便你沒有植牙,只要出現反覆流血、脹痛或口臭,都該在七天內就診;若你是植牙病人,則建議 48 小時內聯絡牙醫。
原因在於「慢性發炎」對植牙造成的破壞長期而隱蔽——骨逐漸被吸收卻完全不痛,等到假牙開始搖晃才驚覺問題,往往已錯過黃金搶救期。
植牙患者比一般人更怕「慢性發炎」
植體失去牙周膜血供後,靠螺紋與骨質直接骨整合來固定。
一旦齒頸處發炎,細菌毒素通過「微間隙」一路直下,就像從地基往上挖,骨頭被消融後,即使表面牙齦只輕度紅腫,內部卻可能已出現 3 mm 以上的垂直骨缺損。
這種情況恢復難度遠大於天然牙周炎。
延誤治療可能導致植牙植體鬆脫甚至拔除
臨床常見病人抱著「先吃止痛藥觀望」的僥倖心理,結果三星期後再回診,植體周圍炎已進展為「杯狀骨吸收」,剩餘穩定骨面積不足 50%,不得不移除植體重新補骨。
與其昂貴重作,倒不如在早期就積極清創、配合局部抗生素凝膠與雷射除菌療程。
牙齦發炎如何治療?植牙族群的照護重點
清創與抗生素控制是第一步
無論天然牙或植體周圍,消滅生物膜始終是核心。
醫師會用超音波治療機、根面平整器械或碳纖維植體刮刀,將螺紋間、基台邊緣的菌斑牙石徹底去除,再視情況注入 0.5% 四環黴素凝膠。
部分診所配合 Er:YAG 或二極體雷射,可同步去除軟硬牙石並對細菌產生光熱殺菌,提高初期抑菌效率。
植體周圍炎需要更細膩的處理
若已出現 4 mm 以上探診深度且骨缺損形態合適,醫師會建議翻瓣再生手術:掀開牙齦、清創肉芽、以骨粉+可吸收膜重建骨壁。
術後三到六個月可再度追蹤 X 光,確認骨再生高度是否足夠。
部分病例會搭配低劑量多西環素口服療程以長期抑制膠原酶活性。
術後恢復會比較慢嗎?
拔牙植牙相較天然牙周炎患者,血流與免疫細胞通道略少,癒合期的確可能延長 1–2 週。
建議前三天採半流質飲食、48 小時內冰敷、避免吸菸及劇烈運動。
術後兩週回診拆線,如還有紅腫則需加開漱口水或再次局部除菌。
這些行為讓你植牙後牙齦發炎
清潔不足細菌入侵
最常見錯誤是只用電動牙刷卻忽略牙線與牙間刷。
植體頸部螺紋與基台交界形成「平台轉移」結構,食物殘渣卡在縫隙,刷毛不易伸入,久而久之演變為牙齦發炎症狀。
正確做法是:
- 使用 45° 巴氏刷牙法清潔牙齦溝。
- 植體鄰接面每日使用「超級牙線」或 0.8 mm 牙間刷。
- 每晚睡前以低刺激沖牙機沖洗 60 秒。
抽菸、熬夜、壓力大是誘發因素
尼古丁收縮血管、降低免疫細胞活性,使發炎反應不易被察覺卻進展快速;熬夜會抑制唾液分泌,降低自淨能力;慢性壓力使皮質醇升高,牽連血糖波動與微血管循環,統統加重牙齦炎。
植牙者若持續這些生活型態,即使早期治療也可能反覆復發。
避免植牙後牙齦發炎症狀,預防到控制全面解析!
正確清潔流程大公開:牙刷、牙線、牙間刷怎麼搭配?
‧ 早晚用軟毛電動牙刷,力度設定在中等,避免刮傷基台金屬。
‧ 每天晚餐後先用牙線貫穿植體鄰面,前後鋸拉三次,再打結拱起清掃頸部。
‧ 鄰面較大者改用牙間刷,選擇比間隙小 0.2 mm 的尺寸,45°插入、拉出三次即可。
‧ 最後使用沖牙機,加「0.05% 苯扎氯銨漱口水」稀釋 1:20,清除殘渣並帶走細菌。
醫師提醒:不要等牙齦痛了才來診所
「牙齦發炎要看醫生嗎?」的最終答案是:任何懷疑都值得被專業檢視。
若你已經遇到刷牙流血、晨起口臭或輕壓植體周邊有膿點,一定要在七天內安排檢查。
因為當你真正感到咬合痛,通常代表骨質已流失 2 mm 以上;若等到牙齦腫脹甚至牽動臉頰,所謂的牙齦發炎症狀已經擴散成「蜂窩性組織炎」,治療費用與恢復時間都將數倍於早期介入。
植牙讓無數缺牙患者重回正常咀嚼與美觀,但也把植體周圍發炎的隱形風險帶進日常生活。
熟記本文:辨識牙齦發炎症狀、搞懂「牙齦發炎要看醫生嗎」背後的專業邏輯、學會自我清潔與早期就醫,你的植牙才能長久穩固。
當下一次刷牙時看到一絲血色,別急著忽視,因為那可能是植體向你發出的求救訊號——聰明的做法是:立即檢查、立即處理。